官方老師
2022-06-08TA幫助家長解決了 條親子問題
其實孩子的自私,這并不是孩子的錯,這和家長對孩子從小的教育有很大關系。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小孩子小氣自私怎么辦。
1、是不必太焦慮。有的孩子性格強勢,所謂的“自私”表現的就明顯一些。有的孩子性格柔和,就會顯得很大公無私。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幼兒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最初階段,他們心理活動都單純圍繞自我出發,獲取自己想要的一切東西。隨著時間推移和閱歷的豐富,這種自我中心行為將逐漸轉為接納他人和減少利己行為。
2、是要從“吃”上著手讓孩子學會分享。吃是孩子最看重的東西。現在從外面買回來好吃的,只要是能分享的東西,我都會當著孩子面,分出一些給家里其他人。
一開始,孩子會大哭大鬧,但久而久之孩子也習慣了。上周參加一個小朋友生日聚會,帶回來一塊兒蛋糕,女兒還主動給爸爸留出一小塊兒,等著爸爸加班回來后一起吃。
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模擬游戲和讀繪本的方式教給孩子一些分享的技巧,但更好的是在實踐中引導。前一段帶孩子到外面玩兒,孩子想騎一個小姐姐的車,遇挫后孩子眼淚汪汪得回來了。我說:“你再去試試,拿你的玩具和姐姐交換,看看怎么樣?”孩子順利成功地騎到了車,很開心。
3、是營造家庭分享的氛圍。我跟老公約定,父母做完飯后,我們都主動幫助把飯菜盛好;一些好吃的菜,主動給父母多夾一些;吃完飯后,讓父母坐下休息休息,我們主動把碗洗了。相信這些舉動,會對孩子有示范作用。
4、是為孩子創造與小伙伴交往的機會。孩子在家比較強勢,我就經常帶她到朋友家玩,去時還要帶上自己的一些玩具。到一個陌生環境,孩子就沒那么“囂張”了,能夠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了。我還發現,孩子在一起多接觸,熟悉了過后,大家就能玩得比較融洽。
5、前幾天,朋友帶孩子來我家玩,孩子開始哭鬧,不愿意分享。我堅持讓朋友帶孩子留下來。半小時過后,兩個孩子熟悉了,玩的特別高興,孩子把很多好玩的玩具都拿出來和小朋友一起玩。離開時,兩個小朋友還在一起熱情的擁抱,并說:“把我的牛奶讓姐姐帶回家喝吧。”最近還一直嘟囔,要讓朋友家孩子來玩兒。
1、愛孩子≠溺愛孩子
愛和溺愛是兩回事。很多家長出于對孩子的愛,盡自己所能把給孩子提供他想要的,玩具也好,好吃的也好,哪怕自己節衣縮食。有的時候孩子想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家長,家長卻拒絕了,時間一長,孩子就形成了獨享意識,養成“吃獨食”的習慣,他們覺得這一切“優待”都是應該的,他該得的。
2、讓孩子知道,分享也是可以帶來收獲的。
帶孩子去游樂場玩,總能聽到大人們在讓孩子要懂得分享,滑滑梯大家都可以玩。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去分享,是因為他覺得一旦分享就意味著失去了,自己沒有了。
我們家長要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分享并不是失去,而是一種互利。分享體現著自己對別人的關心和幫助,自己與別人分享了,別人也會回報自己同樣的關心和幫助,這樣才能感覺到更多的溫暖和快樂。
3、不把孩子區別對待。
要經常性地潛移默化地給孩子灌輸“家里的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的觀念,不在家庭之中給孩子搞特殊化優待化。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有需求,別人也有需求,好東西要大家分享,你喜歡吃的,別人也喜歡吃。
4、帶孩子一起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尤其是公益活動。
經常帶著孩子積極參與到各項集體活動之中,比如說帶著孩子參加社會組織的義務勞動,在集體生活中培養孩子無私的心理,體會互相幫助的樂趣,享受無私的快樂。
5、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告訴孩子自私的危害。
比如孩子第一次拿別人的東西,父母要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給孩子講道理,孩子以后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反之,如果父母不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孩子就會形成經常拿別人東西的惡習,到時再糾正就很難了。
孩子幼年時期會拿別人的東西也是正常的,他們還無法去分辨對錯,只知道自己喜歡。其實孩子越小是越好教育的。
6、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家長要做與人分享的好榜樣,經常主動幫助他人,即可在無形之中影響孩子,促進孩子好品質的形成。
在孩子所謂“自私”問題的教育上,不要恐慌焦慮,要在示范中言傳身教,在生活上潛移默化,在互動間耳濡目染,相信問題一定能妥善解決。以上就是關于小孩子小氣自私怎么辦的建議,感謝閱讀!
上一篇:小孩自私自利脾氣大怎么辦
下一篇:小孩太自私了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