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老師
2023-03-14TA幫助家長解決了 條親子問題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知識一定是一個吃苦的過程,很多孩子遭遇學習的壓力反應不太一致,有的孩子可能直接選擇“擺爛“,表現出厭學厭課。此時,應該怎么辦呢?新起點教育專門學校,即全封閉軍事化管理學校、特訓學校,建議您這樣做:
1.后喻時代,別再拿“吃苦”嚇唬孩子。今年夏天,一位媽媽帶孩子撿垃圾的新聞上了熱搜。為了讓10歲的兒子戒掉手機,這位媽媽讓孩子背著麻袋,沿路翻找垃圾箱,撿空瓶子賣。后又讓兒子凌晨三點起床,跟著某位菜市場大叔進菜賣菜。起初,效果立竿見影,孩子先是趴在馬路上哭,后又感慨賺錢的辛苦。視頻播出后,不少父母點贊:“這個辦法真棒,我也打算讓孩子吃一番苦頭。”可僅僅幾天后,劇情就來了個180度大反轉。這位兒子回家休息了兩天后,又像從前那樣抱起手機玩個不停。其實,這種“翻車”的案例不勝枚舉。有的孩子撿垃圾時,權當娛樂,感覺比讀書有意思多了;有的孩子回歸正軌后,對父母的舉動不屑一顧,還吐槽說:“都什么時代了,就算不讀書,我也可以送外賣、開網店,根本不用撿垃圾養活自己啊。”比起撿垃圾,那些體驗工地搬磚、池塘挖藕,跟父親跑長途的孩子都一樣,被吃苦受累短暫刺激后,又在安穩的生活里,恢復原樣。
復旦大學教授沈奕斐提出了“后喻時代”的概念。后喻時代是指在當今高科技時代下,孩子比父母更容易掌握新技能,會出現晚輩向前輩傳授知識的情況。孩子們適應能力強,有一定的分辨力,因此,他們完全能判斷出父母設計的“苦肉計”,不過是小打小鬧。這也就不難解釋《變形記》里那些富二代,從貧困山區回城后,多數還是老樣子。短暫的刺激,發揮不了長期效用;表面的陣痛,無法觸及孩子內心深處的“厭學”情結。
2.讀書最好的動力,是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高壓之下,孩子不把學習視為自己的事兒,所有努力全源自父母的強迫。而當這個外因消失時,孩子自然不會再堅持下去。這種方式還有一個更大的害處,就是讓孩子失去對人生的規劃性,不知道何為目標與理想。說白了,孩子沒有體驗過“為自己負責”的感受,反而急于彌補童年的缺失,比如沉迷網絡,或是逃學打工。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蘇佩里說:“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培養孩子如同造船一樣,我們要成為孩子的指路人,而非發號施令的統治者。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雞蛋從外打破,是創傷;由內破殼,才是成長。因此,新起點教育專門學校建議各位家長:樹立理想,調動他們的內在驅動力,才是最佳的勸學方式。感謝您的閱讀!
上一篇:正規戒沉迷網絡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