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老師
2022-09-07TA幫助家長解決了 條親子問題
臨近開學,有些孩子會很激動興奮,迫不及待地想背著書包去上學。然而也有許多孩子心情十分低落,萬般不愿去上學,家長很是頭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不去上學的孩子怎么辦?
當孩子不想上學時,家長必須要采取一些合適的舉措,去引導孩子對上學感興趣,并主動去上學。
1、漂亮的學習用品
孩子對漂亮的東西總是沒有抵抗力,為了讓孩子提起對上學的興趣,家長可以采用引誘法,帶著孩子去逛文具店,當看著漂亮的鉛筆,橡皮,筆記本,文具盒的時候,一定會讓他開始向往學校的生活。大人可以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學習用品,用這些漂亮的小玩意兒勾起他去學校的興趣。
2、交流溝通
離開父母身邊去學校,這是孩子開始踏入社會生活的第一步,也是他成長必經之路。只是孩子沒有經歷過,才會恐懼害怕。作為大人,就應該讓孩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同時陪伴孩子戰勝恐懼,勇敢的邁出第一步。
而不是一味地縱容或者是責備,這些都不利于孩子增加自信心和建立安全感。平時大人可以讓孩子多跟小朋友一起玩耍,養成合群的性格,這樣只要孩子一想到學校里有好多小朋友,他就會愿意去學校了。
3、培養能力
在孩子上學前,他的所有生活內容基本上都是跟父母一起經歷的,所以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性。而從現在開始,家長要開始讓孩子學會獨立,這對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會有很大幫助。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大人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激發他的積極性,讓他明白想要更好的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是必不可少的,用這種方法來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
孩子不去上學,從心理層面來講,可歸屬為有厭學情緒。家長需要正確去認知厭學,從而及時糾正孩子厭學的行為。
1、厭學的定義
即對學習內容或過程在認知上表現出厭倦,在情緒上表現出消極情感,在行為上表現出矛盾、拒絕甚至逃避。
2、表現
從具體表現上來看,厭學包括學業倦怠、學校恐懼、學校缺勤、拒絕上學行為等不同階段。
“學業倦怠”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課業負荷、升學或畢業壓力以及其他心理因素,表現出筋疲力盡、對學業缺乏興趣、情緒衰竭和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狀態。
當學生的倦怠感逐漸上升或泛化,這種倦怠可能演變為針對所有與學校相關的事物,即發展為“學校倦怠”。具體表現為對學校玩世不恭,對學業漠不關心,對自己感到不滿,認為自己在學校里的表現大不如前。
繼續往后發展為“學校恐懼”,對于即將在學校發生的事件(如考試、同學交往等)感到擔憂和不安。當厭學進一步發展,則可能演變為“學校缺勤”。常見的表現為早晨起床困難總是遲到,到學校就出現頭痛、肚子痛等,想方設法地請假回家。
最后學生將可能自發地“拒絕上學”,有些學生可能會懇求不要去學校,而有些學生則會在上學前表現出一系列問題性行為,如發脾氣、躲藏、抵觸、敵對、拒絕、逃避等,更嚴重的則是怕被送去學校,連房門都不愿意走出。
孩子不去上學,主要是厭學情緒作祟,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影響。當然厭學程度不同,帶來的危害也有所不同。
1、輕度厭學時,只是對學習能力缺乏興趣,可以正常上課,但學習效率不高,整個學習過程處于消極狀態。結果只能是也花了時間,孩子收效甚微。
2、中度厭學的孩子,并不是單純對學習能力不感興趣,而是從內心對學習產生了厭惡。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無法維持正常的學習,家長需要反復監督他們的學習活動。每天孩子的心都不在學習上,勉強去了也什么也得不到。
3、嚴重厭學是指孩子在心理上和身體上都抗拒學習,孩子會用任何手段逃避學習:有的孩子會選擇撒謊,有的會直接逃學,有的會直接呆在家里,一直出去。更有甚者,為了逃避學習,他們選擇離家出走。此外,讓厭學情緒繼續發展可能會變成自閉癥和抑郁癥.
在發現孩子不去上學這個情況時,家長必須要去分析孩子抵觸上學的原因,并對這些原因進行全面掌握,便于后面對癥下藥。
1、父母的期望值過高
現在很多家長,給孩子的期望值都是特別高的,這樣就會讓孩子感覺到壓力很大。孩子不愿意學習更多的是因為家長和學校的壓力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范圍。
本來孩子學習壓力就已經夠大的了,家長要是還不能理解孩子,繼續給孩子不斷增加壓力的話,是會讓孩子心態崩潰的,最后就只能導致孩子不想上學了。所以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學會給孩子減壓,這樣孩子學習才能感覺到不煩惱。
2、孩子不會學習
這類孩子往往學習時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學習;不能選擇重要內容而拋開不重要的內容;無法將學到的知識正確、合理地表達出來。這樣,面對日益繁重的課業內容,自然產生厭學情緒。
對學校老師教的知識不感興趣。基礎知識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任課老師的上課風格不能讓孩子喜歡,有些聽憑自己喜好的孩子就會對那門課產生排斥。上到這門課時會故意不去聽,哪怕內容都是自己能聽懂的,也會刻意想點別的。
3、沒有掌握好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不對的情況下,學習起來就會事倍功半,當別的孩子已經做完作業、學習完成在玩的時候,他還在死記硬背找不到方法。當孩子感覺到困難的時候,沒有正確的引導和啟發,通常情況孩子都會選擇放棄。
4、課外壓力太大
有些家長會根據自己的喜好,給孩子報很多課外補習強化班、興趣班,占用了很多本應該讓孩子放松的時間,造成孩子有種一直在學習的壓力感,壓得時間長了以后,孩子通常選擇反抗!反抗的常見做法就是:“我不讀書了!”
當孩子不去上學時,家長必須要想盡方法去提高孩子的上學熱情,讓孩子重新對上學感興趣,從而主動去上學。
1、讓孩子渴望和小伙伴交往
首先利用每天放學的機會跟家長聊天,尋找和孩子玩得來的同學,如果家長允許放學以后就在學校操場玩一會兒再回家。過不了多久,孩子就有了兩三個,經常一起玩耍的好朋友。
在學校課間,他們會在一起做游戲,放學后會在教室或操場玩一會兒再回家,節假日,我們家長也會組織孩子一起去郊外或者參觀博物館等,
對孩子來說,同伴的吸引力很大,他們可以從同伴那里獲得認可,或者學到自身沒有的東西,跟同伴之間的交往和做游戲是孩子非常向往的,小學時在同班同學中有幾個這樣的朋友,就如同有了幾塊孩子上學的“吸鐵石”,讓孩子每天都渴望去學校,見到這些同學,對家長來說,讓孩子喜歡上學的第一步便完成了。
2、讓孩子期盼和老師見面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小學生很聽老師的話,簡直視老師的話為圣旨。如果能讓孩子喜歡上老師,那么他就愿意學習老師教授的東西,并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家長要細心觀察每位老師的特點,把這些特點轉換成優點,并在孩子面前評論老師,讓孩子覺得他們老師特別好,漸漸地喜歡上他們的老師。
就算再有缺點的老師也是有優點的,家長不妨多找找老師的優點,并讓孩子也看到老師的這些優點,從內心崇拜老師,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愛上這位老師的課程,并努力學習。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孩子喜歡上學的一個原因。
3、讓孩子的好奇心得到呵護
小學的時候孩子喜歡什么,就允許他干什么。孩子在小的時候,無論對動物還是植物,都很好奇,一定要探個究竟,然后并樂意在課后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無論是觀察還是做實驗,都會樂此不疲。
做家長的一定要支持孩子,要學習昆蟲了,就允許他在家里飼養各種昆蟲;要學習歷史,就帶他去博物館了解更多的知識;帶孩子到處去旅游,讓他們對地理有更加直觀的了解……有些家長習慣把自然、歷史等科目叫做副課,不太重視,但是我覺得這些副課激發了孩子的學習動力,讓孩子覺得學習是生動有趣的,從而愛上了學習。
4、讓孩子的成就感得到滿足
孩子都喜歡被夸獎和鼓勵。小的時候只要他取得一點成績,如果父母及時地夸獎他,并送上鼓勵,那么,孩子就會感受到爸媽的認同和肯定。在不斷的夸獎和鼓勵下,孩子就會覺得學習很有成就感。在這種成就感的不斷滿足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信,而自信正是孩子做事情成功的基礎。
另外,還要讓孩子多讀書,豐富他的知識。因為懂得多,孩子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總是觀點獨特、思想深刻,時常得到老師的夸獎,也會贏得了同學們的羨慕,這些夸獎和羨慕,激勵著孩子去讀更多的書,學習更多的知識
總之在面對孩子不去上學時,家長一定要正確引導,幫助孩子找到上學的樂趣,增強孩子的上學熱情,讓孩子愛上學習。以上就是關于不去上學的孩子怎么辦的內容,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