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開學的時候,很多家長會為一個問題苦惱:家里的神獸對上學的積極性很低,家長拖拉硬拽,孩子就是不想上學。今天我們就來探討孩子不去上學如何引導。
面對孩子不去上學這個問題時,家長不能在著急的情形下打罵孩子,否則會適得其反。家長應該要學會用一些合適的方法,去積極引導孩子重返校園。
1、家長要表明態度
孩子說“我不想上學”時,父母必須立即表明自己的態度:一是,很樂意幫助他解決學校遇到的問題,二是,希望他今天能堅持上學。父母要先詢問孩子不愿意上學的原因,并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并鼓勵孩子一起去上學。
2、及時和孩子溝通
孩子放學后想跟家長談談今天發生的趣事,父母要不妨耐心傾聽,并和他多多討論,讓他覺得上學是件很有趣的事。
4、親自送孩子上學
孩子不肯上學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身體不舒服、和同學吵架、老師不喜歡自己、不會做作業等。父母要學會理解孩子,并且幫助他解決,解決問題后還要親自送他去上學,讓他明白父母會一直陪伴著他前行。
5、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
家長可以帶孩子去朋友家做客,或者讓其他小朋友來家里玩,讓孩子獲得與他人的友誼。當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上學時,他也會想去上學。
面對孩子不去上學時,家長必須要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向老師求助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1、要告訴老師孩子目前有不想上學的想法,把孩子說出的原因也告訴老師,請老師幫忙核實。
2、要向老師表明自己的態度,請老師給出建議,自己會積極與老師配合,共同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當然,家長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到與老師溝通的過程中,讓孩子親耳聽聽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和建議,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關愛,更加積極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重新燃起上學的愿望
孩子不去上學,往往是有許多因素導致的。而根據紐約大學兒童研究中心的相關研究調查指出,孩子不愿意去上學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逃避不良情緒和負性事件
如果校園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安全的環境,一想到要去上學,孩子就會聯想到會讓自己感到焦慮、緊張、抑郁、低落等等不良情緒的場景(大概就和成年人不想去上班類似!)。
這時也要考慮孩子在學校是否遇到了被霸凌、被排擠或其他壓力性事件,這些負性事件會極大程度上導致孩子對上學產生抵觸心理。
2、回避社交和公眾評價
有的孩子不想去上學可能是因為對于社交這件事情產生焦慮。孩子害怕也擔心如何與同學相處,不想參與小組活動和小組討論等等社交活動。孩子擔心自己的學業成績,擔心別人對自己產生評價,擔心在課堂上會點名等等一切需要在集體面前展示自我的場景。
3、獲得關注
孩子們對于父母的關愛永遠是渴望的,就像有的孩子會通過裝病來獲得更多的注意力一樣,有的孩子會通過表現的不想去上學的一系列煩躁、分離焦慮等等方式來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
4、不去上學可以獲得某種“獎勵”
不上學的孩子,為什么不良情緒的癥狀都消失了?孩子們脫離了壓力環境,在家里可以毫無顧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不上學=在家玩游戲、看電視,孩子可以從不上學這件事中獲得對自己有利的結果。
孩子不去上學,其實是厭學的表現,而我們可以把厭學劃分為幾個等級:
1、威脅或哀求父母不上學。
2、早上反復出現回避上學的行為。
3、早上反復“耍賴”,要求父母陪同上學。
4、偶爾不上學或缺課。
5、反復交替出現不上學、缺課。
6、在某一學期某一階段完全不上學。
7、完全長期休學在家。
孩子不想上學,很有可能是厭學情緒作祟。家長必須要及時發現孩子厭學情緒,并加以改正,不然會造成巨大的危害。
1、學生學業方面受到影響
學生一旦產生厭學情緒,將沒有心思聽課,認為上課沒有興趣,對學校的某個老師或者某些課程產生厭惡。
厭學的學生,人在課堂心不知在什么地方,聽不進去自然無法完成作業,學習成績將首先受到影響。學生會有抱怨授課沒有意思,老師也會因學生的成績下降告知家長。厭學學生的前期主要表現是抱怨學習沒有興趣和某些功課成績下降,學習學業首當其沖。
2、負面情緒影響健康人格
厭學時間超過一周,錯過的課時和內容讓學生在上課就會產生陌生感,再聽課的時候就會感覺吃力了。這個時候學生往往會產生焦慮情緒,這種焦慮情緒反過來影響上課效果增加厭學的程度。
厭學的情緒產生一旦超過2-3周,學生對課程的陌生程度將逐漸加重感覺很難跟上課程進度,想聽也很可能聽不懂老師在課堂上講寫什么了。那些拒絕上學或者逃學的學生一旦超過三周往往很難跟上原來班級的課程進度。因此產生的焦慮情緒更加嚴重。通常表現為情緒的過度激惹敏感和焦躁激動并會經常控制不住的發脾氣。
中小學生就學時期,正是自我認同和社會認知核心價值觀與人格成長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長期的負面情緒的侵蝕和困擾將使學生難以形成健康的心理模式。
3、是問題行為影響未來。
青少年的厭學情緒一旦發生沒有做及時的心理治療與咨詢調理。厭學情緒常常發展為拒絕上學,家長如果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味的強迫上學的話,無法忍受焦慮情緒或者厭惡感的學生就可能產生對抗性的行為——逃學了。
中小學生自己的觀點因其人格處于雛形發展期而具有著思考不足不成熟的特性,情緒因其自我認識有限和控制不足具有反復波動的特性,行為則因為前面兩項的影響而具有沖動性和可塑性。主要表現為人際關系的緊張和沖突加劇的問題行為。
當孩子不去上學時,家長不能一味地逼迫孩子上學,而應該要找到孩子不去上學的原因,并根據老師的建議做到對癥下藥,打消孩子不肯上學的想法。以上就是關于孩子不去上學如何引導的內容,感謝閱讀!